唐尧在线→做唐县地区最有价值的网站
 
 
 
 
保府都市网logo
 
 
如何擦亮“戏曲故里”金名片、打造“中国戏曲之城”?
 
发布时间:2023-12-14 11:50 来源:温州都市报
 
 

  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

  温州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无数戏曲家追根溯源的地方。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厚植戏曲文化土壤,把温州戏曲的保护传承作为文化高地打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温州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擦亮温州“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打造“中国戏曲之城”,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政协委员聚焦温州戏曲。

  2023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播出点击量已突破36亿次。这场在温州市鹿城区九山书会录制的戏曲“盛筵”,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我市趁热打铁,今年以九山书会成为央视戏曲春晚33年来首个户外开办地为契机,深度挖掘南戏文化,打造全国首个“戏曲+”主题市集,用创新、潮流、跨界架桥,用更加生动的方式,拓宽了戏曲回归生活的通道,累计吸引60万人次前往现场打卡,社交媒体传播量更是数以亿计,成为全国首个戏曲生活市集。

  温州不仅在本土推广戏曲,还勇于“走出去”,创新推出“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品牌活动。该活动于今年6月从温州启程,首站走进上海,第二站来到北京,于11月10日至13日,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为观众送上温州最具特色的戏曲文化盛宴;今年11月第18届中国戏剧节展演、“梅映九山”梅花奖演员读书班也在鹿城举办。

  此外,温州在经典剧目传承、现实题材创作、戏剧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一大批作品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先后获评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重量级奖项,先后举办第三届中国越剧节、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不断叫响“南戏900年看温州”的口号。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鹿城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晨:发挥“金名片”,戏曲产业化

  永嘉昆曲源于南戏、传承南戏,在演出上保留了南戏遗韵,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但在发展和传承上却面临困境。目前永嘉昆曲主要依托永嘉昆剧团作为发展传承的实体,由永嘉县级财政维持运行。无论是平台还是财政支撑,均有所不足,从而导致“文化生态退化、人才青黄不接、剧目创新停滞、硬件远远落后”等问题出现,难以承担保护和传承永嘉昆曲的重任。另外,作为南戏故里,温州的戏曲活动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常态化。要把“金名片”发挥好,形成戏曲产业化,建议:

  一是升格永嘉昆剧团的规格建制,由县办改为市办。争取省市有关部门支持,打破市县体制,将永嘉昆剧团由县办升格为市办,更名为温州永昆剧团,团部迁设于温州市区。这既是解决永嘉昆曲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也是为永嘉昆曲正名的工作。唯有走出永嘉,永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既有助于提高永昆的艺术影响力,也有助于提高温州“南戏故里”的含金量。

  二是学习乌镇戏剧节和阿那亚戏剧节的成功经验,借助南戏故里和九山书会的盛誉,常态化打造以戏曲为主、在固定区域内开展进行的“九山(松台)戏曲节”(也可选址在七都、江心屿等处),可集中建设一批中小型场馆予以配套。让境内外优秀的戏曲走进温州,吸引世界各地的戏迷和游客来温州打卡体验戏曲节,让戏曲形成产业链,同时带动温州文旅融合发展。

  三是规划和制订长期的戏曲人才培养计划,在政策上鼓励支持戏曲进校园活动,建议温州市少艺校从一年级开始就招收戏曲类学生,温州艺术中学(初中和高中)有效衔接,接收戏曲特长生。对接省艺术职业学院等艺术院校定期开展温籍戏曲专业委培生。条件成熟的话,温州本地的高职院校也可开设戏曲专业,并纳入招生计划,形成人才培养梯队。

   市政协委员、浙江省曲协副主席、温州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潘超超:让戏曲回归生活

  近年来,温州利用现有古戏台场景,立足南戏特色,着眼宋韵文化传承,将古村与戏曲的园趣曲韵相结合,让“国粹”变“国潮”,地方戏曲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艺术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我市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与温州人的生活、温州经济社会紧密相连、融合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盘活现有旅游资源。借鉴九山书会打造“戏曲”主题公园的成功案例,在高则诚故居、江心屿、永嘉古村落古戏台等景区,将经典戏曲作品、戏曲元素特色业态与山水画卷生动地串联,激活戏曲文化“年轻态”,不断实现戏曲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

  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在瓯剧班初中中专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基础上,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立合作机制,加强高层次戏曲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戏曲创作人才。

  三是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要看是否有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戏曲作品。2022年温州剧作中心已成立,要充分发挥中心六大功能板块的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常态化服务文艺家,创作出一批有温州辨识度的戏曲精品。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越剧院院长、党支部书记黄燕舞:戏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

  近年来,温州戏曲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尤其是30岁至40岁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戏曲人才较为缺失,特别是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人才等,亟需培养后备力量。戏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为此建议:

  一是要充分发挥戏曲编创名家、表演名家、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人才。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订戏曲人才培养专项扶持计划等具体政策,健全戏曲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优秀的戏曲人才进行艺术创作,使青年戏曲人才能够在舞台演出、学术研究、传承推广、艺术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发挥艺术院校的作用,通过定向培养、“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戏曲人才的储备。

  二是孵化一批彰显南戏文化、瓯越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的优质剧目,推动戏曲文化演出内容创新和戏曲演出市场繁荣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市文化中心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三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戏曲发展业态,让戏曲“出圈”,打造温州独有的戏曲IP。如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在全国戏曲界乃至文艺界引发极大轰动,一度成为业内焦点。而温州市越剧院参与该剧组的90后、00后青年演员也迅速“出圈”,扩大了温州市越剧院整体知名度,提高了温州市戏曲人才的影响力。因此,要考虑将越剧与经典IP共同“嫁接”温州本土文化,着重彰显温州戏曲文化的独特性,进一步擦亮温州“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以此为契机,创建温州文化新标识,进一步促进温州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瓯剧院院长蔡晓秋:加强本土文艺院团建设,着力打造文艺精品

  我市文艺创作发展趋势整体向好,但精品还不够多。此外,部分县(市、区)没有专业文艺院团,无法进行常态化演出,与外地院团进行合作,也往往导致剧目首演之后无法开展常态化演出。为此建议:

  一是要加强文艺人才培养,特别是主创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市主创人才缺乏,特别是编剧人才缺乏愈加严重。灯光、服装、舞美、音乐等设计人才力量薄弱也影响着戏曲剧目创作。

  二是要加大对温州本土专业艺术院团的建设,包括剧目创作和对外交流演出等。文艺精品创作需要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应尽量避免大投入地请外援演出团队,否则一个舞台剧完成首演一两场,之后的演出就难以持续,造成艺术资源的浪费。

  三是要强化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各种艺术赛事、展演、交流平台,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名角、名团来温州比赛交流,以赛带练,让青年文艺人才有更多的展示和获奖机会,刺激人才快速成长,打造戏曲剧种领军人物、标杆人物,持续打响“戏曲故里”品牌。

 
 
 
责任编辑:
水中鱼
更多
 
 
 
唐尧在线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唐尧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生而已孤,幸好社会一路护他们周全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明年1月1日起食品安全可扫码追溯
 
     
 
 
 
 
 
 
 
 
 
 
 
 

 

唐尧在线©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河北朔正律师事务所 吕松